海外版国庆特刊·工业篇

时间: 2024-07-05 00:00:52 |   作者: 完美电竞平台app

  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名工作人员在当地首家“小米之家”里展示印有小米手机标志的气球。新华社发

  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中国西部老工业基地重庆近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成为新型制造业集聚地。图为重庆城区。孙凯芳摄(人民视觉)

  一台“北京牌”木质机箱老式方形电视机静静摆放在天津七一二通信广播股份有限公司陈列室的最显眼处。

  “这是我国第一台国产电视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第10个年头,才由我们研制成功,被誉为‘华夏第一屏’。”七一二公司CEO助理董国军感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大量工业产品无法自己生产。70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披荆斩棘,一个又一个工业领域的“第一”相继诞生:1949年,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奔流而出;1950年,第一辆国产自行车诞生;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生产线年,第一台轮式拖拉机“鸭绿江一号”研制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1999年,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升空;2017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出坞下水……

  70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工业化进程中,不仅诞生了一批难忘的“中国第一”,还实现了诸多令人赞叹的“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台光量子计算机在中国诞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多次蝉联全球超算500强榜首,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家具、塑料加工机械等100多种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手机、计算机、彩电、汽车、工业机器人等高技术装备类产品产量位列全球第一……

  70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提神振气、举世瞩目的工业奇迹,让不有几率会成为了可能。一个个“第一”,令人难以忘怀,豪情万丈。

  参观游览、办理入住,不用出示凭证,镜头前一站,人脸识别取代了繁琐的流程;

  选购爱车,新能源品牌热起来,充电越来越方便,还保护环境,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基于科学技术创新的众多丰富应用,在中国催生了一大批全球领先的新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沉甸甸的获得感。

  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工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科技感十足的无人驾驶汽车、智慧灵动的工业机器人,还有对标国际领军企业的各种高科技零配件,众多创新产品及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新产业如同魔棒,让中国经济新意十足。相互连通的光网打基础,让“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融合蝶变;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做支撑,有了红包“摇一摇”、支付“扫一扫”。有的新产业成为国外追逐、模仿的目标。

  “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国际劳工组织曾如此评价。在这个新意迭出的故事里,新产业正放射出耀眼光芒。

  “绿电15天”——青海创造新的世界纪录!2019年6月9日0时至23日24时,连续360个小时,青海所有用电均来自水、太阳能以及风力发电产生的清洁能源。

  27年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下,美丽的青海湖畔建起一座4千瓦光伏电站。如今,距此几十公里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一排排中国制造的光伏发电板鳞次栉比,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截至2018年底,青海新能源装机1229万千瓦,已超过水电成为第一大电源,集中式光伏装机95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青海新能源产业崛起之路是中国能源发展实现历史巨变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能源事业发生沧桑巨变。1949年,能源生产总量仅为0.2亿吨标准煤。天黑了靠煤油灯、蜡烛照亮,是当时中国人的常态。经过70年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国能源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一跃变成全球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基本形成了煤、油、气、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充足的能源供应改变中国,电脑、电视、洗衣机、冰箱、空调……今天的生活离不开电,年轻人更是没有了断电、缺电的记忆。

  中国能源结构也在大幅优化改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

  如今在中国,由北到南、自东向西,“风光”无限的场景随处可见:在距离辽宁省庄河市岸线多公里的北黄海上,数十个“大风车”错落有致,不停转动,这个海上风电场年发电可达7亿千瓦时;在海南省应示村村委会门口,篮球场上方7米处由上百块光伏板组成的“遮阳伞”格外引人注目,这个“空中电站”日发电量约400千瓦时;在新疆,风能和太阳能富集,乌鲁木齐、哈密、昌吉等地已形成风电、光伏、输变电等装备制造业园区产业,产业集中度超过90%……目前,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发电技术快速进步,新能源产业成为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本报记者邱海峰)

  进入2019年,中国三大运营商拿到5G牌照、多个手机生产厂商推出5G手机、多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基站……5G时代真的来了!

  网络连接延迟将缩短至4G时代的千分之一,网络的可承载容量与传输效率将提高100倍。这背后,离不开一根根神奇的“玻璃丝”——光纤的铺路。

  “通信里程一远,基本靠喊。”新中国成立初期,通信工业基础设施极端落后。全国长途电缆达1635皮长公里,电线月,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个厕所旁的简陋实验室里,中国科研人员用“土法上马”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光纤——长17米的“玻璃丝”。随着第一根光纤的诞生,中国通信业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2年后,1978年,全国长途电缆达11864皮长公里,电线万户,电线年,中国光纤光缆行业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光缆线.1%。

  2019年的武汉光谷因“光”闪耀。这里有着世界上尺寸最大的光纤预制棒,可以拉出2万公里的光纤。直径还不到125微米、只比头发丝略粗的光纤,强度却比同等粗细的钢丝还要强,可同时容纳多达300亿人通线G对光纤光缆提出的更加高的要求,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了新款G.654.E光纤。从2010年开始,G.654.E光纤的研发工作历时7年,已被验证是5G网络陆地干线传输的最优选择。

  “百兆光纤入户已基本普及,2019年将推动千兆光纤入户。”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说。这是今天许多发达国家也未必做得到的事。

  1G时代“大哥大”只支持语音呼叫,2G时代人们通过彩信、飞信交流,3G时代智能手机兴起,4G时代视频通线G时代中国进入第一梯队,万物互联成为可能,一个“全光时代”正在来临。(本报记者徐佩玉)

  一条条标准的生产线、众多壮实的“机器手臂”、数百平方米的车间只有寥寥几人……广东劲胜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东莞的生产车间内,“机器换人”迎来热潮。

  “装夹环节采用机器人替代人工操作,节省了70%以上的人力,产品研究开发周期也快速缩短。目前单条线种。”劲胜公司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还是在东莞,拓斯达厂区的工业机器人装配测试车间内,近百台机器人排成5列,有节奏地进行出厂前的自动测试。不久后,它们将进入更多工厂的车间,成为生产的主力军。

  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工业机器人成为主角之一。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展台,国内首个工业机器人云诊断开放平台吸引了不少参观者:该平台可实现工业机器人、数字控制机床等高端装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智能调度等功能,正式开放后,可实现工厂端用户自主接入,帮企业实现工业机器人上云。

  今天的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大显身手。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达到14.8万台套,占全球产量的比重超38%,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不仅仅是工业机器人,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进展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8年9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67.8%和48.5%,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工业互联网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具等行业加快推广,协同研发制造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日益兴起,制造业的大脑越来越“聪明”;工业互联网更大范围的应用于石油、石化、钢铁、家电等行业,国内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总数超过了50家。(本报记者邱海峰)

  ■中国生产链中的机器人革命正在大步向前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机器人公司数成倍增长,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得益于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

  ——埃菲社■欧洲并非电动车上路最多之地,中国才是。在中国,仅2018年就卖出2270万辆,超过世界其他几个国家之和。

  ■有几个国家竞争5G技术,中国之外还有美国、日本和韩国。而中国已经在移动市场领先世界,有望到2025年占据全球5G网络的40%。

  ■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的智能语音市场,2019年第一季度占据了全球总出货量的一半以上。

  ■全球的光伏发电根本离不开中国,中国产光伏面板占全球市场占有率超七成。除了产品呈现席卷之势外,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也不容小觑。

  世界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绞吸船“天鲲号”投产,国产航母和新型万吨级驱逐舰相继下水,第一造船大国正向造船强国大踏步;

  “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以时速350公里的速度飞驰,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开启了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序幕,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根本转变;

  国产大飞机C919、AG600水陆两栖飞机相继成功首飞,遨游太空近3年的天宫二号在预定时间内返回地球,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稳扎稳打、加快追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国之重器相继问世。从逐梦深蓝到砺剑长空,从无人问津到走出国门,从跟跑到领跑,展现了当今中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综合国力,闪耀着中国人民砥砺奋斗、自主发展的智慧成果。

  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如今,中国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推动自主创新,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为民族复兴汇聚前行之力,让国人骄傲,让世界惊叹!

  2019年8月8日9点零5分,C8802次“复兴号”以160公里/小时的速度驶出乌鲁木齐站。被称为“绿巨人”的动车组列车开行,标志着新疆从此进入“复兴号”时代。夏天,乘务员提着水壶在闷热拥挤的车厢里穿梭——这是人们对“绿皮车”的记忆。如今的“复兴号”上有WiFi、有空调、有饮水机,旅程变得快捷而舒适。从“绿皮车”到“绿巨人”,车身还是同样的国槐绿,一切却大不相同。这70年来,中国铁路装备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4月18日,时速200公里的国产高速动车组“和谐号”面世,标志着中国铁路开启高速时代。

  10年磨一剑。300多项技术文件,1万多张产品图样,350公里的时速,16辆编组……2017年6月26日,两列“子弹头”列车分别从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驶出,“复兴号”在京沪高铁顺利首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开启中国高铁又一页新篇章。

  不仅快,而且更安全、更可靠。“复兴号”进行了长达16个月的综合试验,在中国标准动车组上布置测点近3000个,在地面60个工点布置测点上千个,运用考核试验考核里程超60万公里,是迄今为止试验周期最长、试验项目最多的高速动车组综合试验。如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陆上都能够正常的看到中国列车的身影,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跑出中国速度,更输出中国标准。“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采用了中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一批国际标准等共254项重要标准,其中,中国标准占84%。随着“复兴号”走出国门,这些中国标准也一同走向了世界。

  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再到驰骋在广袤大地上的“复兴号”,中国铁路装备制造发展的脚步从未停下。(本报记者徐佩玉)

  2017年5月,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在南海海域成功完成中国首次可燃冰试采,创造了可燃冰开采时间和产量两项世界纪录。期间,强热带风暴“苗柏”造访,风力最大达到12级,“蓝鲸1号”牢牢钉在工作海域,试采工作一秒也没有停顿,成为当之无愧的“定海神针”。“蓝鲸1号”研制方中集集团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蓝鲸1号”能做到稳如泰山,除了平台本身的稳定性强,还因为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DP3定位系统,可根据外部环境,实时控制底部8个推进器的转速和方向,即使在16级大风中,整个船的偏移也不会超过0.5米。

  在“蓝鲸1号”的基础上,2017年8月,其姊妹船“蓝鲸2号”完成试航,这座“巨无霸”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5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全球95%的深海中畅通无阻,代表了世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中国深度。

  窥斑见豹。今天的中国,正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一个个中国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海洋装备接连入水:具有领先水平的“海洋地质十号”综合地质调查船,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多功能于一身,可实施全球无限航区海洋地质调查工作;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投产,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智能化水平最高的自航绞吸船;中国自主创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控制管理系统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投入到深海科学考察中;世界最大的起重船——“振华30号”,单臂吊装能力达到1.2万吨,成功实现了广受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工程最终接头……大国重器,正在创新发展的大道上逐梦深蓝。(本报记者邱海峰)

  8月26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迎来第二阶段验证试飞,国产客机ARJ21位列5架试飞飞机之一。滑行、起飞、平飞,晚上21时32分,ARJ21稳稳降落,成为机场夜空最亮的“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首款喷气式支线年启动商业运营以来,已经开通20余条航线。

  航空工业被称作“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70年来,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依赖别人到自主自强,在蓝天谱写了一曲壮志之歌。1950年12月,周恩来同志指出,我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6亿人口的国家,靠买人家的飞机,搞搞修理是不行的。1951年4月17日,被视为中国航空工业的生日。那一天,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联合颁发《关于航空工业的决定》,决定5年内拿出相当于50亿至60亿斤小米的资金,用于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小米,听起来与航空丝毫没有关系,实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预决算和供给标准都以小米为单位计算。50亿至60亿斤小米的资金,换算过来大约是5.35亿元人民币,而“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全部财政收入共1365.62亿元,平均到每年不过273.1亿元。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艰苦的国内财政状况下,这样的投入可谓勒紧了裤腰带。

  中国航空人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奋起直追,在短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1954年,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江西南昌飞上蓝天,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

  尽管走过弯路,但中国航空工业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民用领域,中国第一架大型民用高原直升机AC313,已登陆珠峰大本营,征服“世界屋脊”;“新舟”系列飞机已向18个国家交付超100架飞机;中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目前已接到815架订单。军用领域,歼-10、歼-20、歼-15、运-20相继亮相,中国凭自主创新进入“全球大飞机俱乐部”。

  铸大国重器,圆航空报国梦想,中国航空工业打造的不仅是一架架飞机,更是名副其实的“争气机”!(本报记者徐佩玉)

  ■我的下一个目标是驾驶中国自己的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深潜器到达海洋最深处,让更多人能了解海洋、认识海洋。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叶聪■未来,北斗系统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复兴号”的研制创建了中国标准的技术体系,构造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链体系,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图片说明:左上图:C919国产大型客机103架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

  左中图:中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

  右下图:内蒙古自治区正镶白旗明安图镇东南方向的明安图观测基地内,排列着100面白色的抛物面天线。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那时,中国工业部门单一、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只有采矿、纺织和简单的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有人甚至下了判断:中国工业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至少100年。

  不气馁、不认输,一代代中国人踏上了产业报国的追梦之路。今天,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当之无愧的第一工业大国,建立起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从1949年鞍钢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到如今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从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一汽生产线到如今汽车产量稳居全球第一、从1958年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到如今彩电产量占全球比重超七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乘风破浪,工业增加值于2018年突破30万亿元,70年总计增长近千倍,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伴随工业经济的腾跃,中国制造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2010年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份额近30%,几乎是排在第二的美国和排在第三的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与之相呼应的是,慢慢的变多中国制造的商品出口海外,自2009年起中国连续多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

  曾经,洋油、洋火、洋钉、洋布、洋灰……日常生活中避不开这些“洋”产品。而今,依赖进口工业产品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中国制造”不仅满足并丰富着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让中国人行得快、穿得美、住得舒服、用得便捷,更是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日本曾做过一个电视节目,发现一户家庭在搬走家里600多件中国制造或含有中国制造部件的商品后,竟然只剩下内衣等几件物品。美国独立日庆典上绽放的烟花、白宫宴会厅精美的餐盘、波士顿新型地铁列车……在整个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地彰显着实力。

  工业兴,脊梁挺。纵观世界近300年的工业化历程,工业始终处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是大国崛起的根基,承载着综合国力;是科学技术创新的载体,代表着供给效率;是物质财富的基础,关系着百姓福祉。70年的奋斗历程昭示着一个道理:中国工业不但可以做大,还能够做强。这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以前来参加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很多技术和理念都没听过,感到很震撼。如今,中国慢慢的变成了这一全球工业盛会的焦点之一,面对欧洲同行,我们多了一份自信和沉稳。”一位参加今年德国汉诺威工博会的中国企业家感慨。

  面对拥有百年积淀的老牌工业国家,中国的自信既来自70年工业经济的跨越发展,也来自新时代“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底气。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全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慢慢地加强,工业经济向中高端迈进。高铁动车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919大型客机、第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成为中国崭新的名片。

  70载寒暑交替、风雨无阻,中国实现了由一穷二白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巨变。每一个前进的鼓点,都是多少人汗水和智慧的凝聚,都是那么值得激动自豪!“弄潮儿向涛头立”,展望未来,中国工业还将阔步向前,奋勇搏击,创造更多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返回产品列表